翻译 | 如如同学 简单心理小伙伴

抑郁症是一种会阻碍个体正常的生活,工作,和社交的情绪障碍。塞利格曼()曾经将抑郁症比作精神疾病中的“普通感冒”,因为抑郁症在心理疾病的诊断中十分常见。我们也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来一个人是否感觉抑郁。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个体所处的环境对于个人行为的重要的影响和塑造作用。行为主义理论关注可以被观察到的行为,以及导致个体行为形成的情境条件,其中包括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理论。因此行为主义认为,抑郁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比如说,经典条件反射认为个体会在条件反射作用下,将特定的环境刺激和负面情绪状态联结到一起,从而变得抑郁。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抑郁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强化而产生的。

操作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当个体所处环境中的正强化被移除时,个体会变得抑郁。生活中的一些特定遭遇(如失去工作)会使个体失去从外界获得的正强化。比如,当个体失去重要关系时,Ta也失去了和欣赏自己的人待在一起的机会。于是抑郁的人对社交活动通常提不起兴趣。此外,抑郁也产生于他人不小心对抑郁行为本身的强化。比如说,当一个人失去自己的爱人时,Ta也失去了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正强化来源,因此变得阴郁消极。而Ta生活中的正强化就依赖于朋友亲人给予的同情和关注。

但是这样的关注反过来很有可能会强化这个人的不合理的行为,比如痛哭,抱怨,谈论自杀。如果这些行为又让那些和他关系亲密的人远离他,从而进一步减少了他在社交中获得的正强化,那Ta将变得更加的孤立无助和痛苦。换句话说,此时,抑郁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一样让TA越陷越深,越来越痛苦。

同时,如果人缺少社交技巧或者个性过于僵硬固执,在Ta失去正强化时,就很难作出合适的自我调整以获取新的正强化源。于是他们就把自己困在一个消极的漩涡中,一步步往深处坠落。

理论局限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适用于由清楚的可辨识的外在原因所造成的应激性抑郁症。然而,这个理论存在的重要问题是它无法解释内源性抑郁症的成因,也就是说在没有明显的原因下产生的抑郁症(如没有任何糟糕的事件发生在这个人身上)。还有一个问题是,这个理论忽视了认识对于情绪的影响作用。

精神动力学理论

20世纪60年代,精神动力学理论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占主导地位。抑郁症在精神动力学范畴内的解释包括:指向内部的愤怒,失去的所爱客体的内部投射,过于严厉的超我要求,过多的自恋需求,口欲期和/或肛欲期人格需求,自尊的丧失,以及婴儿在第一年中母子关系的缺失等。

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学是精神动力学派理论之一。弗洛伊德在1917年提出,许多个案之所以抑郁症,是由生理因素决定的。但同时他也认为有一些抑郁症是由于被家长遗弃或拒绝造成的。抑郁就如失去之苦,是人在失去一个重要关系时的反应。当然,抑郁和丧失之痛还有很重要的区别:不同于丧失之苦,抑郁的人还会认为自己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这是因为个体将自己认同成了那个Ta失去的人生理抑郁和心理抑郁区别,将对抛弃自己的人所压抑的愤怒指向了自我内部,发泄在了自己的身上,于是开始怨恨自己。这种指向个体内部的愤怒会损害个体的自尊水平,进而让个体更容易患上抑郁。

生理抑郁和心理抑郁哪个可怕_生理抑郁与心理抑郁的区别_生理抑郁和心理抑郁区别

弗洛伊德将失去分为实质的失去(比如爱人的去世)和象征性的失去()(比如失去工作)。两种失去都会让人产生抑郁,因为它使个体重新去体验童年时失去重要客体(如父母)时的痛苦。过后,弗洛伊德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修改,他认为这种将失去的客体内在化的倾向是正常的,抑郁其实是产生于过分严格的超我,或者说个体完全由超我或者道德原则主宰时。相比前者,躁狂则产生于个体过分依赖于自我(ego)或者理性原则做独断时,并因此获得控制感。因此要防止丧失之痛发展为抑郁,个体需要有一段时间来哀悼并去回忆那些关于他失去的人的事情。这样,个体可以将自己和他失去的人分离开来,因而避免他将愤怒给内化,指向自己。然而,对于那些将自尊或自我感觉建立在他人身上的人,可能很难做到将自我与他人分离,从而只能持续感到极度抑郁。

理论局限

精神分析理论关于抑郁症的解释对现代抑郁症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精神分析理论对贝克1983年提出的抑郁症模型有的重要影响。其中贝克提出的负向自我评价( of self)来源于自尊的缺失;丧失经历的重要影响(the of )来源于丧失客体;对失去社会资源的过度敏感( to loss )源于对外部世界的自我感觉缺失( ion),社交性依赖人格源于口欲期人格。

精神分析理论诚然有很重要的影响力,然而它的最大弊端在于,它很难通过科学来进行验证。比如,精神分析中许多核心的概念在实证研究中是难以被准确地操作化的。

门德尔松(1990)在一篇总结抑郁症的精神分析理论的综述中写道:“一个令人震惊的特点是,许多研究者在描绘抑郁症时都偏爱从艺术的角度而非科学的角度,并且他们所展示的临床原始数据都带有强烈的个人直觉。”

另外一种批评声音认为精神分析学对无意识,个体内心过程,以及早期童年经历过分强调,而忽视了抑郁症的其他方面。比如说,有意识的负面自我对话,或者生活中持续不断的发生令人烦恼的事情。

认知理论

这个理论主要关注个体的认知,而非行为。抑郁是产生于思维过程中习惯性的消极倾向。情绪,行为甚至可能一些生理上的症状都是认知异常的结果。或者说,抑郁症患者的认知过程和临床表现正常的人是不同的。认知理论假设认知上的改变发生于抑郁情绪开始之前。

贝克(1967)理论

艾伦·贝克()是认知主义主要的理论家。通过研究,贝克发现抑郁患者们通常用消极的方式来评价事情。贝克在1967年确定了与抑郁症形成有关的三个机制:

第一,自动负向思维的认知三角(the );

第二,消极自我图式;

第三,逻辑谬误(比如错误的信息处理思维过程);

抑郁者的认知三角由三种典型的负向思考方式组成:分别为对自我的消极看法(比如我很丑,我很失败,我很没用),对世界的消极看法(比如没有人喜欢我)生理抑郁和心理抑郁区别,对未来的消极看法(比如我很绝望,因为一切都不可能变好)。抑郁者通常会自动化的,自发的产生这些想法。

生理抑郁和心理抑郁哪个可怕_生理抑郁与心理抑郁的区别_生理抑郁和心理抑郁区别

-- 图1 贝克的消极认知三角示意图--

比如,感觉抑郁的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无助的,无价值的,没有能力的。他们通常用一种不现实的消极态度和失败主义来看世界,并且认为这个世界在他们面前设置了无法克服的障碍。最后,他们认为未来是彻底绝望的-因为他们自己的一无是处会阻碍情况的变好。当这三个部分互相作用时,他们会妨碍正常的思维过程,从而损害个体的知觉,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并且让个体变得更加深陷于消极思考。

贝克认为有抑郁倾向的人会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图式。他们对自我有一整套极其消极悲观的信念和期望。贝克认为消极的自我图式可能是在童年时期的创伤事件中形成的。可能产生消极自我图示的经历包括:

然而早期形成的消极的自我图式只是让人更容易产生抑郁,而并不是说一个有消极思考方式的人就必然会变得抑郁。只有在个体经历了一些应激性生活事件时,才会启动他的消极模式。一旦这种消极模式被启动,个体的思维便被许多非理性想法和认知偏见统治。

一个对自我的评价十分消极的人往往会使用错误的逻辑来思考,并且选择性的关注一件事情的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相关的信息。贝克在1967年提出,许多人在思考处理信息时容易出现消极偏差,并将他们命名为逻辑谬误( )或者错误思维( )。这些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通常是自我挫败的,会导致强烈的焦虑和抑郁。比如:

这些错误的思维和消极认知三角,相互作用影响,愈演愈烈。贝克认为个体的思考方式会逐渐变成一种自动化的思维。可想而知,当一个人形成了一系列非常消极的自动化的思考模式时,他极有可能变得抑郁。而这样的人,即使在得到了和自己的想法截然相反的证据时,也还会固执地坚持错误的认知。

理论局限

在20世纪90年代,阿洛伊等学者对当时20岁左右的美国青年的思维方式进行了6年的追踪研究。他们通过测试将这些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分为“积极思维组”以及“消极思维组”。6年后,研究者发现积极思维组中只有1%的人过后出现抑郁,而消极思维组中17%的人过后出现了抑郁。这个研究表明认知风格和抑郁是有一定联系的。然而这个研究的准确性受要求特征(指被试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的影响。而且这些结果也只能证明相关性生理抑郁和心理抑郁区别,不代表因果。因此,我们仍然无法确定认知过程在抑郁症中扮演的具体角色。不合理的认识也可能是抑郁产生的结果而非抑郁形成的原因。

习得性无助

马丁塞利格曼在1974年对抑郁症提出了一种认知角度的解释,将其命名为习得性无助。根据赛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理论,当个体发现Ta为避免负面情境而采取的行为没有任何作用时,Ta就会变得抑郁无望。这最终会导致Ta变得越来越消极,并且即使在可以去避免负面情况时,也选择无作并被动忍受那些厌恶的刺激和环境。

生理抑郁和心理抑郁哪个可怕_生理抑郁和心理抑郁区别_生理抑郁与心理抑郁的区别

-- 图2习得无助实验示意图 --

塞利格曼的理论建立于对动物的实验上。当一只狗被放进一个底部会发出电击的穿梭箱隔间中时,狗会尝试逃脱,以进入不通电的安全隔间。如果狗被牵制住,在这个通电隔间里无法挣脱,并持续遭受电击后,最终它会停止尝试逃脱。当这些狗又被重新放回可以逃脱的穿梭箱时,即使可以逃,它也很快就放弃了尝试逃脱。并且这些狗会表现出一些与人类相似的抑郁症状,比如疲劳,懒惰,缺少胃口,在压力下表现得消极。

塞利格曼也尝试用这个发现来解释人的抑郁。他认为一个人在多次尝试无果后会形成一种无助感,认为自己不行、没有用,从而停止尝试,放弃去改变坏境。

尽管塞利格曼建立在动物实验上的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来解释人的抑郁,他却没有考虑到人认知的作用。后来艾布拉姆森(),塞利格曼,蒂斯代尔()从认知理论来进行解释,从归因过程(个体如何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因)的角度来重构习得性无助。

抑郁症的归因方式建立在三个维度上,分别为控制点(由个人引起的内部原因、由外部情境因素引起的外部原因),稳定性(这种原因是持续不变的还是暂时的、可改变的),以及普遍性与特殊性(原因是跨越情境的还是只针对特殊情境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消极事件的打击并不必然会导致习得无助或抑郁的状态。而是当个体更容易将失败归因为内部原因,并认为这个原因是不能改变、且是在不同情境中都会存在的时候,那这个人更容易变得抑郁。而且这样的归因方式也让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善情况。

理论局限

和发现那些曾经有过抑郁的人和从未有过抑郁的人相比,在遇到消极事件时出现的无助感并无显著差异。这就表明无助感可能只是抑郁的表现,而不是产生抑郁的原因。另外,消极思维也可能只是抑郁的产物而非原因。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学家认为有些需求是人类所特有的。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类最重要的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的人追求充满意义的生活。那些阻碍个体实现这个需求的因素会导致抑郁。这些因素包括:

1,父母将条件强加于孩子身上,比如父母只有在孩子表现出好行为的条件下才给予孩子爱,而不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小孩子因为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表现被责骂,他们因此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认识并感到抑郁,因为他们没有达到父母强加的标准。

2,一些小孩可能会为了避免责备而压抑他们真正的需求并将父母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理想和需要。这样一个“表面”或“虚伪”的自我实则为了取悦和满足他人。然而,真实自我和伪装的自我之间的分裂会让人变得厌恶自我。这样的人会因为生活在自我谎言中而鄙视自己。

对于成年人,自我实现会受到不开心的人际关系和不称心的工作的影响。一个“空壳”婚姻代表这个人无法在伴侣那里给予和接受爱。一个僵化孤立的工作代表这个人在工作中完全没有空间去发挥自我的创造力。

生理抑郁和心理抑郁区别_生理抑郁与心理抑郁的区别_生理抑郁和心理抑郁哪个可怕

↓ 青少年抑郁有哪些解读?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