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在普教系统里,如果不想做班主任,就送你一个字——傻!
陈默,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特聘督导。著有《家有幼儿——给烦恼父母的十二堂课》《家有小学生——给烦恼父母的实用秘籍》《家有中学生——给青春期孩子父母的实用秘籍》《孩子,你怎么了——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解答》《班主任学生管理训练手册》等。
班主任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影响他们一生的贵人。但现实中,有不少教师因工作难度和强度不断增加而不愿当班主任。
要不要做班主任?“在普教系统里,如果你不想做班主任,就送你一个字——傻!”班主任工作难不难,累不累?“方法对了,方向正确,就既不难也不累。”心理教育专家陈默如是回答。她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每年又用大量时间深入学校,既了解孩子成长中的困惑和真正的需要,也懂得班主任的困境。在新作《班主任学生管理训练手册》中,她专门设计了“十八节课”,涵盖班主任工作中的诸多方面,且这些经验与训练均来自实践。她希望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搭建一座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立交桥”,为广大班主任开展工作提供依凭和方向,助推他们走上真正的教育者之路。
文末留言赠书
班主任要与时俱进,了解当今孩子的心理需求
《教育家》:几年前,您的一篇文章《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火爆全网。您认为新时代班主任应着力提升哪几方面的工作能力?
陈默:可以说,当今时代班主任的个人成长比过去任何一个年代都重要,因为当今孩子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以及他们自身的基础条件都是以前的孩子无法企及的,所以当今班主任的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提升的关键在于,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要理解当今孩子的心理需求。
新一代学生生活在内容丰富、来源广泛的信息时代,其理解力和思考力是过去的学生难以比肩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理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比如以前的学生,老师给一个小小的奖励(一块橡皮、一个小本子)就能让他很满足,但这种奖励对当下学生的激励效果就不那么显而易见。对于当下的学生,老师私下里拍拍肩膀告诉他,“老师很欣赏你某一方面的能力”,可能学生会很受用。孩子是受当下生存环境所隐喻的,要做好班主任必须学习和了解当今孩子的特性,以及所教的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对于班主任工作来说是第一步。没有这个前提,具体工作能力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观念主宰了行动的方向,班主任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启航的方向才是正确的,才能将班主任工作这艘航船引向成功的彼岸。
《教育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新形势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少班主任对此流露出焦虑和畏难的情绪。怎样强化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知识与能力?
陈默:班主任大多数由年轻教师来承担,年轻教师本就有一个自身积累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常常感到有些焦虑。其实,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不必感到不安或畏难,因为心理问题大多是会通过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反映出来的,比如面部表情、说话态度以及与人相处时的状态,所以班主任主只要做到“有心”观察就可以。当一个学生变得难管,问题越来越多,比如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一直不能完成作业、经常跟老师起冲突甚至乱发脾气打人……老师就要意识到他可能在情绪上出现了问题。如果这些行为表现是持久的,那么这个学生大概率有一些心理问题。
当班主任发现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时与其家长沟通,沟通时要注意技巧,使家长能够理解老师确实是看到了孩子的一些变化,担心孩子产生持久的问题,才来告诉家长,目的是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当然,班主任也可以把学生转介给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因为他们的建议更专业,更能够让家长接受和理解自己的孩子目前可能处在一些心理问题之中。
我建议班主任学习一些有关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的知识,对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教育家》:您表示,教师在提升自身素养的前提下,应注重职业心理素养的培养,提高青少年心理工作沟通能力,积极拓展德育工作新视野和新方法。能否结合案例讲一讲?
陈默: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处在一种不太平等的关系上,比如一些教师喜欢罗列学生的“罪状”,喜欢分析学生为什么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种沟通方式常常不太有效,而且不利于师生关系良性发展。在当今时代,孩子低层次的需求基本已得到了满足,他们的人生需求起点较高,如果得不到师长的尊重,他们的基本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状态就会很差。教育观念正确的教师,不管学生处于什么状态,都不会羞辱、贬低学生的人格,而是维护学生的尊严。
当前,我们要注重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要与当今学生有直接的连接才能产生效果。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班会,解决学生个人问题或班级班风问题。一次精彩的班会会让学生记忆终生,某一次班会上的出色表现陈默心理老师,甚至可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人生方向。
举个例子,一些学生在自我成长的关键期,没有办法确认自己想要确认的那个“他”,于是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为大众所接受的行为,比如把头发弄得很古怪,或者身穿奇装异服。面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班主任可以组织以才艺展现为主题的班会,让所有学生在同学面前都有充分展现自己个性的机会,这对促进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成长大有裨益。
德育工作要以新形式、新方式来开展,如针对当今学生缺少现实实物体验生活环境的问题,学校可以经常搞一些模拟性的活动,如模拟法庭、模拟超市等。如果只是单方说教,可能对当今的孩子起不到多大效果,因为他们接触的信息量太大,知识渠道来源太广。体验式教育,更能让他们将积极体验内化,形成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并在反复的体验中积淀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
当班主任,是教师快速成长的捷径
《教育家》:今年3月,您的新书《班主任学生管理训练手册》付梓出版。您在“写在前面的话”中写道“:在普教系统里,如果你不想做班主任,就送你一个字——傻!”但现实中,的确有很多教师不愿做班主任。有的教师表示“:不愿意当班主任,主要因为一旦发生校园安全事故,无法承担学生出事带来的后果。”有的教师表示“:教师和学生同样身处时代和社会的洪流之中,如何找准自身的位置,是时代交给青少年的艰巨命题,也是交给班主任的巨大命题。”对于这样的担忧和迷茫,您有什么建议?
陈默:很多年轻教师不想当班主任是个事实,因为他们担心处理不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校园危机事件,班主任觉得没有能力处理或者面对不了,也属人之常情。但校园危机事件毕竟是万分之一的事,不能因噎废食。而且,学校不是“无限公司”,班主任的责任也不是无限的。一旦发生校园危机事件,在处理的过程当中,怎样来分清责任,班主任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都是有法可依的。
实际上,当班主任有很多好处,这些好处可能不是当下就可以看到的,甚至要等到学生成长、成人以后。做班主任可以得到什么呢?
其一,桃李满天下。如果你教过五届学生,他们将来可能遍布各行各业,你在其学生时代付出过情感,他们长大后会对你没齿不忘。
其二,情感满足。班主任和学生之间有情感的流动,这能给人增添生命的活力。这种情感没有利益关联,是纯粹的情感流动,它能净化班主任的心灵,滋养他们的心性。
其三,人生历练。班主任送走三届学生后,比起没做过班主任的教师,在待人接物、沟通相处方面,要成熟得多。因为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个性各异、爱好不同,班主任要摸透每个学生,无形中就学会了观察、理解、共情说服、引导他人的技巧。
其四,拥有自豪、骄傲的退休生活。退休后,每逢教师节,班主任家中常常门庭若市,很多学生都来看望,可能还带着他们的孩子,人气多旺!这时候,班主任会感到身心舒畅。
我几十年跟儿童青少年打交道,现在仍以奶奶辈的年龄跟他们在一起,走进他的心灵深处,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在他们身上也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我希望教师们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一个班四五十名学生,他们其实会给你很多东西,引发你很多思考。我建议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争着去做班主任,有过班主任工作的积累,对你的教师生涯乃至人生都会大有裨益,如果拒绝做班主任,那真的是有点“傻”。
《教育家》:您希望通过这本书传达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给予班主任群体哪些启示和引领?
陈默:这本书想传递的教育理念就是,当今孩子有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特征,当今的班主任要了解当今孩子的特征,并提高管理他们的软实力。现实中有很多班主任感觉工作非常累,累在哪里?主要是能力不足陈默心理老师,有些事情明明可以简单巧妙地处理,却耗费了太长时间、太多精力,根源就在于不了解当今孩子。
在这本书中,我给班主任提供了18个工具,包括班规怎么制定、家长会怎么开、特殊学生怎么管……教师们只要逐个章节看下去,再与自身工作相结合,就一定会有所感悟、有所提升。而且每一章节后面都有练习题,教师们可以试着去做做。有些题目是有对比性的,可以想一想两种处理方法的不同之处到底在哪里。
班主任工作需要具备一些具体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先天的,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提升。班主任工作的确很辛苦,所以教师们一定要通过提高自身能力来减轻工作强度。在客观的教育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与其抱怨工作辛苦,不如快速提升自己。
觉察力,是教师“吃饭”的工具
《教育家》:您在书中提到,觉察力是班主任的必要能力。怎样才能提升这种能力呢?
陈默:觉察力是班主任洞察学生行为背后动机的能力,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了解其心理反应。觉察力低的班主任,小事可能搞成大事。有些事情发展为剧烈冲突,往往是由班主任第一步处理不当造成的。
有些班主任带领班级一段时间后,可以对班里学生的性格了如指掌。上课一进教室,就知道哪几位不开心,表情和坐姿可以透露出很多信息。有些班主任给他五年时间也没用,还是对学生不了解。这当然与用不用心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觉察力的高低。
举个例子:一位初三班主任周一早上进教室,看见小周同学板着一张脸,狠命推了下桌子,撞到了前面的同学,前面的同学回过头来要跟他吵架。班主任心里很清楚,小周今天心情不好,昨天家里可能发生不愉快的事了。他上前对小周说:“你今天不开心?遇到什么事了?跟老师说说,你平时不易怒的。”“我爸无缘无故找碴儿,和我妈吵架,后来还闹到我这边,打了我一耳光。”“你爸怎么能这样?给我他的电话,我打电话给他。”“老师,你不要打电话给他,他很不讲道理。”“老师知道你很委屈,心疼你。你爸爸脾气不好,但他很爱你对吧?找机会和他谈谈,问问他到底怎么了。你别生气了,安心学习,今天的学习任务还蛮重的。”与小周进行了一番交流之后,班主任又去安抚被撞到的同学:“你很克制,不错!小周心情不太好,你多包涵。”这样一来,两个学生相安无事,都能静下心来,开始上课。
如果换成另外一位班主任,他可能这样处理“:小周,你是不是有病?星期一早上就来挑事!”班主任走后,后面会如何发展?有可能两个学生大吵一场,甚至打起来,事情会越闹越大。
觉察力是教师“吃饭”的工具,提升觉察力可以尝试以下三种方法——
其一,阅读。大量阅读情感类作品有助于提高情商。情感故事可以让读者丰富情感体验,甚至代入其中。读人际关系复杂、矛盾百出的文艺作品,也可以使人变得更敏感,提高对行为背后的情绪、动机的觉察力。
其二,自我训练。自我训练很管用,但要有意识地去做,经常训练,才能发现自己觉察力的高低,切实加以提高。可以用这样的办法:年级组或教研组开会的时候,不要看手机,要认真听他人发言。如果听出来王老师在会上其实只讲了一半话,散会后可以追上去问一下:“王老师,你刚才只讲了一半话吧?还有想讲的没讲?”“哎呀,这么多人,我没好意思讲完!”能做到这一点,就说明你的觉察力提高了。
其三,相互交流。班主任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提高对学生状态、行为背后原因的觉察力。当遇到比较棘手、难以处理的问题时,不妨跟其他班主任讨论一下,也许他们也遇到过类似问题,或者有其他办法,双方都能有所启发。最忌讳的是:怕被他人小瞧,将班里发生的事藏着掖着,不让他人知道,其他班出了问题也是看笑话。这样的教师很难在职场上有进步。
《教育家》:作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桥梁,班主任在家校共育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根据您的工作与实践,您认为班主任在家校共育方面主要存在哪些问题陈默心理老师,需进一步做出哪些提升?
陈默:家校共育,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桥梁主要是家长会、家访以及家长单独会谈。
首先,班主任要认识到家长会是管理班级的契机,而不是工作负担。有些班主任将家长会看成可有可无的事,是学校交办的任务,也不会去研究和讨论如何开家长会。传统模式的家长会,往往让家长一无所获,还容易让学生反感,担心会后要看家长的脸色。
其次,班主任要明白互联网时代的家访跟以前的家访有什么不同。当今的家访,要了解的是无法从文字或语音联系中得到的更深入的信息,它需要班主任具备一些技巧才能如愿以偿。举个例子,一个班里有两个孩子,上课时注意力都很不集中。班主任去做家访时,就向两个孩子的家长了解,在孩子身上有没有一些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发性条件,比如生产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麻烦,孩子零到三岁的养育条件如何,等等。果然,其中一个孩子存在这些问题。而另外一个孩子是因为家长最近在闹离婚,导致孩子情绪很不好,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的家访就起到了它应有的桥梁作用。
此外,还有家长单独会谈。当班主任发现学生的问题不是在学校引发的,而是家长引发的,比如挨了家长的打骂,导致学生在学校里情绪很不好。班主任就有必要找家长单独会谈,了解家长为什么这样跟孩子互动,要告诉家长这样互动造成了孩子在学校里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并建议家长改变教育方式,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家校共育。
福利派送|留言赠书
对班主任工作,您有哪些困惑?对文中提到的观点,您有哪些共鸣?评论区留言,我们将选择点赞最高的3个评论者和2个优质留言的作者,分别赠送陈默老师的著作《班主任学生管理训练手册》1本。
截止时间:8月26日中午12点。
“荐读”栏目线索征集
钱理群先生说:“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教育。”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怀进鹏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为广大学校开展阅读教育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
为涵育读书热情,满足师生家长阅读新需求,《教育家》新媒体开设荐读栏目,推出作者访谈、读后感、书稿节选、阅读主题直播等,呈现书中的精妙,分享读者因好书引发的灵魂震颤、精神启迪,探寻书籍背后的思想和故事,分享阅读经验和建议……分“教师”“学生”和“家长”三大主体,为读书“引路”。让我们一起循着跳动的诗行,循着真理的星光,抵达阅读的远方。
同时,也欢迎您提供“荐读”书籍线索,对符合要求的书籍将以以下形式推荐。
1. 《教育家》杂志“教师书房”“以书之名”“读书吧”栏目推荐。出版社寄样书给《教育家》编辑部,审读书稿内容、确认符合推荐要求后,《教育家》记者围绕书籍内容对作者进行采访,文章在《教育家》杂志刊发;或发布读者撰写的优质读后感。
2. 《教育家》新媒体推荐。出版社寄样书给《教育家》编辑部,审阅书稿内容、确认符合要求后进行推荐。a.对作者进行采访,访谈内容发布于“光明社教育家”公号;b.挑选书稿内容在“光明社教育家”公号发布;c.邀请作者在《教育家》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谈书籍内容及其他教育话题。
3. 参与“百部新书一起读”活动。出版社提供样书(教师类、学生类),《教育家》邀请阅读领航人(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老师)及光明小书童开展读书、荐书活动,荐读内容在新媒体平台发布。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