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喜欢嘀嘀咕咕、自言自语,心理学家说……
3岁的果果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但最近她总是嘀嘀咕咕,喜欢自己跟自己说话。比如,她经常在玩积木的时候说:“谁在破坏我的城堡……哈哈,我的城堡马上建成了……”又比如,她躺在被窝里,对着天花板嘴里不停地说着故事书里的情节……一开始,妈妈并没有在意,直到奶奶提出疑问:“这孩子整天对着空气说话,神叨叨的,该不是有什么毛病吧?”妈妈虽然反驳了奶奶,但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心里也满是疑惑。
相信很多孩子都会有自言自语的情况,常常让父母感到紧张和焦虑,尤其是近些年,孩子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的多发,让家长们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更加关注。然而,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自言自语的表现并非与疾病有关,这是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
发展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是第一个提出儿童私语( )重要性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需要经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和他人交谈时使用的外在社交语言、外显的自言自语和无声的内部私语。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是一个必经而且是对儿童语言认知发展都非常有益的阶段。通常外显的自言自语在2-3岁左右出现(每个孩子出现的年龄可能不同),在3-5岁儿童中频率较高,6-7岁以后就逐渐减少和消失了。
这三种场景下,孩子喜欢自言自语
1.当孩子内心感到焦虑不安时
有的孩子在电视上看到可怕的画面,会自言自语安抚自己:“这些不是真的,不用害怕。”或者在幼儿园想妈妈的孩子会自言自语地说:“妈妈下班了会第一个来接我。”这些孩子自言自语的语句往往是平时父母安抚他们时说的,他们无意识记下来了,当孩子内心感到焦虑不安时用来安抚自己。这时候的自言自语,其实是孩子在缓解情绪。
2.当孩子遇到挑战时
孩子刚开始学穿衣服时,总会念念有词:“先掏出袖子,领口在上面,左手先穿上,拉过来,右手穿上……最后,系扣子!”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需要多个步骤才能完成的游戏中,比如学习积木的搭建方法。当孩子还未熟练掌握某种技巧,独自面对某个难题时,他们会一边做一边提醒下一步做什么,用来调整和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个时候的自言自语是孩子维持记忆力和注意力的方式。
3.当孩子沉浸在幻想的世界里
在假装游戏中,孩子可能自己一人分饰不同角色,然后来回假装不同角色的动作和语言。比如,孩子听《西游记》后,他一边自言自语,一边画孙悟空和妖精,双方展开大战。孩子既是游戏创造者,也是战场解说员,他兴奋地喊道:“老孙我十万八千里飞过来啦,厉害吧……妖精哪里跑……蜘蛛精现出原形啦……”孩子玩游戏时的自言自语,是他用想象在分析和重构感兴趣的知识,也是在弥补一些动作难以表达的内容。
孩子自言自语时,家长该如何做?
当孩子自言自语时,对家长有这样几点提示:
1. 平常心对待,不随意打断孩子
蒙台梭利曾指出:孩子一边进行其他的活动,一边自言自语,实际上这些话不是说给任何人听的,也不是说给自己听的。而是孩子情不自禁的一种行为,他们在将自己内心所想和现在所做的活动在第一时间用语言表达出来。
面对孩子的自言自语,父母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要焦虑担心。要知道,这是孩子外部语言转内部语言的发展过程,是语言能力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我们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这种行为,不要轻易打断孩子,比如总是告诫他“好好玩,怎么那么多话”之类的,以免打乱孩子的想法,扰乱孩子的思维。
2.在合适的机会加入孩子的游戏
孩子自言自语,并不是随意在讲话,而是在认真思考的过程,这也是孩子注意力最为集中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在旁边静静地观察和倾听,了解孩子的思维过程和内心情绪,找到合适的对话机会加入到孩子的游戏中。如:宝宝的布娃娃怎么哭了?她是想妈妈了吗?讲的什么故事呢,妈妈也想听等等。
有目的性的引导和鼓励孩子进行交流,有利于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3.鼓励孩子与人交往
一般来说孩子在独处,或遇到不熟悉的环境时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况比较多,也就是说,这代表着孩子感觉寂寞、无助,需要陪伴和安抚。如果孩子自言自语过于频繁,也有可能会导致孩子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出现社会交往障碍,这也需要家长给予重视。我们除了多陪伴孩子,还要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与小朋友见面、交往的机会,扩大孩子人际交往的圈子,使孩子的内部语言有机会向外部语言转化。
END
当父母发现家里的娃有“自言自语”的现象,不妨给娃一些空间和时间,学会聆听,适当参与,正确引导,相信孩子在自我相处中能慢慢成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