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第 12 期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No. 12,2011( 第 13 卷第 12 期 ) of ( Vol. 13. No. 12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教育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⒇魏双锋(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摘要]网络交际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在给大学生带来好处的同时, 也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的几种表现加以描述,并就如何预防提出了一些对策。[关键词][中图分类号] G641大学生;网络社交;问题;对策[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053( 2011) 12—0144—02网络的迅猛发展, 它的时代感和适用性让我们迅速接受和认同,但我们应该看到网络社会既是一个有序的社会,也是一个无序的社会。 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大学生产生的各种负效应和负现象势必让我们去分析、探讨,并找出相应对策。一、大学生网络社交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一) 缺乏生活热情,产生孤独心理大学生正处于情感体验的高峰期, 情绪起伏大, 情感体验强烈。

有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之中不能自 拔, 从而阻断了社会情绪体验的渠道,使自己在人—机交往中逐渐变成了情感冷漠的机器,造成了情感的迷失。 以至于对现实社会生活中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 久而久之, 必然引起情感的匾乏和冷淡,进而产生各方面的焦虑。 有研究者发现, 网络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活规律等方面, 如造成睡眠和饮食没有规律等消极影响。 “过度使用网络会造成厌食、失眠、精神萎靡等躯体症状”。 调查分析显示, 令大学生眼花缭乱的网上信息的刺激, 会使学生神经过于紧张, 对现实生活产生厌烦、排斥,感到孤独和精神无所寄托, 少数学生不愿参加各项活动,缺乏生活热情, 孤独感日 益增强, 从而产生孤独心理。( 二) 降低认知能力,产生厌学心理大学生们将大量的时间用于网上聊天、游戏等方面, 自然就没有时间用于学习、 社交和休息。 他们厌恶学习, 编造各种理由逃课,怕考试,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等。 据 《文汇报》2000 年 12 月 31 日 报道: 华东理工大学 237 名退学和留级学生中,有 80% 的学生因迷恋网络而成绩下降, 上海交大退学或转学的 205 名学生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考试不及格与无节制上网有关。

由于学习是一项非常辛苦的脑力劳动,这就使那些对网络痴迷的学生由不愿学、 无心学、 害怕学直到产生厌学心理。( 三) 过度沉迷网络,导致情感迷失网络为人性中的本能宣泄提供了释放的渠道, 对保持心理平衡,维护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可以一定程序地避免情感的异常和迷失。 比如有些大学生将恋爱的权利义务“虚拟”后,出现多种“网恋”现象, 如超越型的虚幻、超脱型的浪漫、游戏型的欺骗、实用型的现实和精神型的柏拉图式“网恋”,以此得以表达和宣泄。 研究表明,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高度兴奋,会令人更加颓废、消沉。 如果他们长期沉迷网络, 又缺乏自控能力,易步入网络误区, 就会导致情感社会化方面的不足和情绪的偏离,引起情感的匾乏、冷淡、异化和迷失。( 四) 过多依赖网络,造成人际简单化正如心理学家拜克拉认为, 大学生如果沉迷于互联网,减少与外界口语交谈的人际接触机会, 他们会变得与现实社会、真实的人际关系相隔离。 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却变得思维敏捷, 滔滔不绝。 随着他们花在网上的时间越多,与人们的沟通的时间越少, 朋友就越少,现实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小, 生活越来越封闭, 人际交往能力只会越来越差。

过分依赖网络的大学生, 有可能甚至回避人际交往,产生社交自 卑心理。 因此, 很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显得笨拙,不善言辞,交际能力比较差。( 五) 长期网络刺激,凸显人格扭曲有些大学生因沉溺于网络游戏, 以寻求精神慰藉和内心宣泄,会诱发大学生的人格障碍, 如攻击型和退缩型人格障碍、人际关系障碍、 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甚至导致人格畸变。 这是因为长期与网络打交道,失去了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 从而可能导致孤僻、 冷漠的心理和责任感的缺乏,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和健康成长。 唐· 泰普斯科特指出, 网络时代的文化特征, 在人格上主要表现出接受歧异性、 好奇、 独断并拥有强烈的自 我主张等特征。( 六) 弱化道德意识,淡化道德情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葛洛庞蒂教授这样描绘 : “这种分散式体系结构令因特网能像今天这样三头六臂。 无论是441⒇[收稿日期] 2011 - 06 - 11[作者简介] 魏双锋( 1982 - ) ,女,河南科技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