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发展性心理问题
1.自我概念发展问题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学生内心世界越发丰富起来,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自省。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均处于急剧变化时期,思维的成熟度不足,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他们的言行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1)过度敏感。
(2)过度独立。
(3)过分自尊。
(4)过分自责。
(5)过分的自我表现。
(6)过分的自我掩饰。
(7)强烈的无能体验。
2.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各种人际关系。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中学生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1)交往的主动性不足。
(2)人际间的亲密性和信任度不高,缺乏真诚的沟通。
(3)异性交往存在困扰。
(4)与父母、教师缺乏相互理解与平等交往。
3.学业发展问题
(1)学习动力问题。
(2)学习能力问题。
(二)常见障碍性问题
1.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着严重的焦虑症。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景的最先反应。如果一个人确信这种情景不能改变或控制时,抑郁就取代焦虑成为主要症状。
(1)抑郁症的表现。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喜欢责备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2)造成抑郁症的原因。造成抑郁症的原因有多方面,如长期存在精神压力,生活中缺少强化,多次不愉快经历以及当事人性格方面的脆弱。
(3)抑郁症的治疗。抑郁症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有各种不同理论的解释。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经治疗或不经治疗能逐渐恢复正常,但有人有复发的倾向。对于有抑郁症状的学生应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与人际交往的乐趣,也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已习惯的自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恰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自己、对未来的更为积极的看法。抗抑郁药可以用来缓解症状。
2.恐惧症
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景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
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惧症的常用方法。若想帮助学生克服学校恐惧症,父母要有坚持性和耐心,要坚决而友善地要求孩子回到学校,习惯学校生活。另外,改善班级中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校氛围,适当减轻学习压力,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对于克服学校恐惧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3.焦虑症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一种神经症。
焦虑症在心理方面表现为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做出过度反应,难以做决定。在躯体症状方面,有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以减轻焦虑程度。
4.强迫症
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适应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例如门是否锁)、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
强迫症的治疗方法:日本的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作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治疗强迫行为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他们洗涤。
5.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地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网络成瘾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
目前国内外对网络成瘾进行的心理干预措施,一般是采用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过程中,网络成瘾者要接受心理医生教给他的观念和行为,并反复加以练习以使大脑得到新的学习,久而久之这种练习就变成他们自发或习惯性的行为。网络成瘾者需要了解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区别,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调节在网上的行为,并积极与人交往,参加社会活动。
对中学生的网络成瘾,重点应放在预防,而不只是对网络成瘾学生的补救性矫治。
6.多动综合征
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多在7岁前就有异常表现,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多动症应与“轻度脑功能障碍”(MBD)相区别,临床上表现有多动症状的儿童并不一定有轻度脑功能障碍和脑损伤的证据。多动症儿童行为主要特征有:
(1)活动过多。这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儿童的好动不同的是,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
(2)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注于一种活动,做事经常有头无尾,丢三落四。
(3)冲动行为。经常未经考虑就行动,在做集体游戏时,难以耐心等待,有时突然喊叫,袭击别人。
7.学习困难综合征
学习困难综合征在小学生中比较多见。有一组调查资料表明,19%的男童和3%的女童,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诵读困难(学习困难综合征的一种表现)的症状。
学习困难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包括:缺少某种学习技能;诵读困难;计算困难;绘画困难;交往困难。
在诊断学习困难综合征时,应当注意与儿童多动症的区别。学习困难是儿童多动症的一种表现,但儿童多动症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好动、冲动、注意力缺陷和行为障碍所造成的。而患有学习困难综合征的学生,则没有上述多动症的表现,他们在个性发展上是健康的,不存在多动症儿童所表现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8.厌学症
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近年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厌学情绪有所增长。儿童厌学症作为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厌学的儿童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他们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有的还兼有品德问题。儿童厌学情绪严重或受到一定诱因影响时,往往会发生旷课、逃学或辍学现象。
儿童厌学症既然是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就必须采用教育治疗、家庭治疗和社会治疗的方法予以矫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